什么是 Web API
本文中的 Web API 是指「使用 HTTP 协议通过网络调用的 API」,简而言之,Web API 就是一个 Web 系统,通过访问 URI 可以与服务器完成信息交互,或者获得存放在服务器的数据信息等,这样调用者通过程序进行访问后即可机械地使用这些数据。
设计优美的 Web API 的重要性
- 设计优美的 Web API 易于使用
- 提升开发效率
- 减少开发周期
- 设计优美的 Web API 便于更改
- 避免更改之后无法使用
- 尽量不影响正在使用的用户
- 设计优美的 Web API 健壮性好
- 安全可靠,难以破解
- 考虑 API 特有安全问题
- 设计优美的 Web API 不怕公之于众
- 不怕受到质疑
- 拥有技术影响
如何设计优美的 Web API
- 首先需要决定的是将什么样的信息,通过 API 公开。
- 其次考虑作为访问目标的端点。
- 然后考虑交互方式与合适的响应数据格式。
- 最后还需要考虑安全性以及访问控制等相关内容。
两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如下所示:
- 设计规范明确的内容必须遵守相关规范。
- 没有设计规范的内容必须遵守相关事实标准。
端点的设计与请求的形式
本文中的端点是指用于访问 API 的 URI。一般而言,因为 API 将各种不同的功能进行了封装,所以会拥有多个不同的端点。
(URI:统一资源标志符,一个用于标识某一互联网资源名称的字符串)
API 端点基本原则
优秀的 URI 设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容易记忆,URI 包含的功能一目了然。可以把这一条原则细化成多个小原则,如下所示:
- 短小便于输入的 URI
- 人可以秒懂的 URI
- 没有大小写混用的 URI
- 修改方便的 URI
- 不会暴露服务器架构的 URI
- 规则统一的 URI
- 不统一的 URI
- 统一的 URI
HTTP 方法和 API 端点
HTTP 方法是进行 HTTP 访问时指定的操作,URI 和 HTTP 方法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操作对象和操作方法的关系。
如果把 URI 当作 API 的「操作对象 = 资源」,那么 HTTP 方法则表示「进行怎样的操作」。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访问一个端点,不但可以获取信息,还能修改信息,删除信息。
HTTP 常用方法如下:
- GET:获取信息
- POST:创建信息
- PUT:更新覆盖信息
- PATCH:更新部分信息
- DELETE:删除信息
HTML 文档 Form 元素仅仅支持 GET 和 POST 方法,想要用其他 HTTP 方法,实现方式有两种,都是基于 POST 方法进行实现:
- 通过
_method
参数来实现 - 通过
X-HTTP-Method-Override
HTTP Header 实现
HTTP 方法和API 端点的设计
目前成型的 API 设计模式如下:
- 获取用户列表:「GE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
- 用户注册:「POS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
- 获取特定用户:「GE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
- 更新用户信息:「PUT/PATCH」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
- 删除用户信息:「DELETE」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
- 获取当前用户的好友列表:「GE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friends
- 添加好友:「POS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friends
- 删除好友:「DELETE」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friends/:id
- 获取指定用户动态:「GE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updates
- 获取好友的动态:「GET」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friends/:id/updates
获取单个数据
规范:GET http://api.example.com/v1/users/:id
各大公司的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 Twitter:/statuses/retweets/123456.json
- LinkedIn:/companies/123456
- Foursquare:/venues/123456
获取数据集合
规范:GET http://api.example.com/v1/users
各大公司的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 Twitter:/statuses/mentions_timeline.json
- YouTube:/activities
- LinkedIn:/companies
- Foursquare:/venuegroups/list
- Disqus:/blacklists/list.json
端点设计注意事项
- 使用名词的复数形式
- 复数形式表示资源的集合
- 复数形式与数据库表名一致更加恰当
- 复数形式表示名词等于资源,HTTP 方法表示动词等于操作,这相当于用最简洁的方式描述对资源进行那些操作
- 注意所用的单词
- 所选用的单词要符合 API 的语义性
- 不使用空格及需要编码的字符
- 不够一目了然
- 可能无法访问资源
- 使用连接符来连接多个单词
- 方法
- 蛇形法:http:/api.example.com/v1/users/1/profile_image
- 驼峰法:http:/api.example.com/v1/users/1/profileImage
- 脊柱法:http:/api.example.com/v1/users/1/profile-image
- 点分法:http:/api.example.com/v1/users/1/profile.image
- 事实标准
- Twitter:/statuses/user_timeline
- YouTube:/guideCategories
- Facebook:/me/books.quotes
- LinkedIn:/v1/people-search
- Bit.ly:/v3/user/popular_earned_by_clicks
- Disqus:/api/3.0/applications/listUsage.json
- 推荐使用连字符;原因是 Google 推荐使用连字符,使用连字符对 SEO 友好;其次 URI 里的主机名(域名)允许使用连字符而禁止使用下划线,且不区分大小写。而且点子符具有特殊含义。
因此,为了使用和主机名一致的规则来统一 URI 命名,用连字符连接多个单词最适合不过。
- 方法
搜索与查询参数的设计
获取数据量和获取位置的查询参数。这两个参数就是俗称的「分页」参数。各大公司的示例如下:
在线服务名称 | 获取数据量 | 获取相对位置 | 获取绝对位置 |
---|---|---|---|
count | cursor | max_id | |
YouTube | maxResults | pageToken | publishedBefore / publishedAfter |
Flickr | per_page | page | max_upload_date |
count | start | ||
max_id | |||
Last.fm | limit | page | |
eBay | paginationInput.entriesPerPage | paginationInput.pageNumber | |
del.icio.us | count / results | start | |
bit.ly | limit | offset | |
Tumblr | limit | offset | since_id |
Disqus | limit | offset | |
Github | per_page | page | |
limit | offset | ||
Etsy | limit | offset |
从中可以看出一般在线服务会用 limit、count 和 per_page 来表示获取的数据量,而使用 page、offset 和 cursor 来表示获取数据的位置。
使用相对位置存在的问题
- 在 MySQL 等 RDB 中,当使用 offset 或 limit 来获取指定的数据位置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响应速度会不断下降。
- 如果数据更新的频率很高,会导致当前获取的数据出现一定的偏差。
用于过滤的参数。在 API 里设置过滤条件,以此来实现搜索用户的功能。各个在线服务实现如下:
- LinkedIn:http://api.linkedin.com/v1/people-search?first-name=Clair
- Tumblr:http://api.tumblr.com/v2/blog/pitchersandpoets.tumblr.com/posts?tag=new+york+yankees
- Instagram:http://api.instagram.com/v1/users/search?q=jack
- Foursquare:http://api.foursquare.com/v2/venues/search?q=apple&categoryId=asad132421&ll=44.3,37.2&radius=800
查询参数和路径的使用区别
在设计 URI 时,必须决定是把客户端指定的特定参数放在查询参数里还是路径里,决策的依据有以下两点:
- 是否是表示唯一资源所需的信息
- 是否可以省略
首先第一点提到了资源是否唯一,这主要基于「URI 表示资源」这一根本思想。像用户 ID 能够表示资源的唯一性,将用户 ID 放在路径中就比较合适。然后是否可以省略,比如罗列、搜索时用到的 offset、limit 或 page 参数,如果忽略,很多情况下都会启用默认值
而不会出错,所以放在查询参数里更为合适。
登录与 OAuth 2.0
OAuth 一般用于面向第三方大范围公开的 API 中的认证工作。
OAuth 2.0 的认证流程(Grant Type)有:
- Authorization Code
- Implicit
- Resource Owner Password Credentials
- Client Credentials
OAuth 的端点示例
- RFC 6749: /token
- Twitter: /oauth2/token
- Dropbox: /oauth2/authorize
- Fackbook: /oauth/access_token
- google: /o/oauth2/token
- github: /login/oauth/access_token
- instagram: /oauth/authorize
- tumblr: /oauth/access_token
当正确的信息送达服务器端后,服务器端便会返回如下 JSON 格式的响应信息
token_type 的 bearer 是 RFC 6750 定义的 OAuth 2.0 所用的 token 类型。根据 RFC 6750 的定义,
客户端有 3 种方式将 bearer token 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第一种,将 token 信息添加到请求信息的首部时,客户端要用到 Authorization 首部,并按如下方式指定 token 的内容
第二种,将 token 信息添加到请求体时,则需要将请求消息里的 Content-Type 设定为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并用 access_token 来命名消息体里的参数,然后附加上 token 信息
第三种,以查询参数的形式添加 token 参数时,可以在名为 access_token 的查询参数后指定 token 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自身信息的别名
在线服务 | 用于表示自身信息的关键字 | 示例 |
---|---|---|
self | /users/self/media/liked | |
Etsy | __SELF__ |
/users/__SELF__ /favorites/listings/12345?method=DELETE |
LikedIn | ~ | /people/~ |
me | /me | |
Tumblr | user | /user/info |
Google Calendar | me | /users/me/calendarList |
me | /users/me |
通过这样设计端点,开发时需要输出哪个用户的信息就必须从认证信息中获取,这就必然会导致自身信息的处理和获取其他用户信息的处理要分开进行。
可以更容易地防止误将其他用户的个人信息对外公开的 BUG 发生。
主机名和端点的共有部分
完整的端点是类似于 https://api.example.com/v1/users 这样的 HTTP 的 URI 信息。https://api.example.com/v1/ 是 API 的共有部分,
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也有必要进行一番考量。
在线服务 | 端点的共有部分 |
---|---|
api.twitter.com/1.1 | |
Foursquare | api.foursquare.com/v2 |
Tumblr | api.tumblr.com/v2 |
Github | api.github.com |
api.linkedin.com/v1 |
通过版本信息来管理 API
- 在 URI 中嵌入版本编号
- 在查询字符串里加入版本信息
- 使用媒体类型来指定版本信息
响应数据的设计
响应数据的格式
关于这点不用谈论,选择 JSON 作为默认数据格式即可。
响应数据的指定方式
如果客户端需要支持其他的响应数据格式,有三种方法可以向服务端传达这一信息
- 使用查询参数的方法
- 使用扩展名的方法
- 使用在请求首部指定媒体类型的方法
- 在 HTTP Header 加入 Accept: application/json
推荐使用在请求首部指定媒体类型的方法
使用 JSONP
数据内部结构的思考方法
- 让用户来选择响应的内容
- 封装是否必要
- 数据是否应该扁平化
- 序列与格式
响应数据的设计
1.出错信息的表示
1.1通过状态码来表示出错信息
在返回出错信息之前,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状态码。
- 1 字头:消息
- 2 字头:成功
- 3 字头:重定向
- 4 字头:客户端原因引起的错误
- 5 字头:服务器端原因引起的错误
1.2向客户端返回详细的出错信息
返回出错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详细信息放入 HTTP 响应消息首部,另一种则是通过响应消息体返回。
1.3 发生错误时防止返回 HTML
某些 API 在发生错误时会将 HTML 信息写入信息体,但虽说发生了错误,但客户端依然在访问 API,所以仍然期待服务器返回 JSON 或 XML 等数据格式。
1.4 维护与状态码
当停止 API 来进行维护工作时,不仅仅要使用 503 状态码来告知用户当前服务已经停止,还要使用 Retry-After 这一 HTTP 首部来告知用户维护结束的时间。
最大程度地利用 HTTP 协议规范
正确使用状态码 TODO
使用 HTTP 缓存
HTTP 缓存机制分为两类,过期模型和验证模型。过期模型是指预先决定响应数据的保存期限,当到达期限后就会再次访问服务器来重新获取所需的数据;
而验证模型则会轮询当前保存的缓存数据是否为最新数据,并只在服务器端进行数据更新时,才重新获取新的数据。
在 HTTP 协议中,缓存处于可用的状态时成为 fresh 状态,而处于不可用的状态时则成为 stale 状态
过期模型可以通过在服务器的响应消息里包含何时过期的信息来实现。HTTP 1.1 中定义了两种实现方法:一个方法是用 Cache-Control 响应消息首部,
另一个方法是用 Expires 响应消息首部,分别如下所示:
当 Expires 和 Cache-Control 同时使用时,Cache-Control 优先。另外 HTTP 时间格式必须遵循 RFC 1123 的规范,而且只能使用 GMT 作为时区。
验证模型采用了询问服务器的方式来判断当前所保存的缓存是否有效。和到期之前不会发生网络访问的过期模型不同,验证模型会在检查缓存的过程中会不时地去访问网络。
在执行验证模型时,需要应用程序支持附带条件的请求。要进行附带条件的请求,就必须向服务器传达「客户端当前保存的信息的状态」,为此需要用到最后更新日期或
实体标签作为指标。最后更新时间表示当前数据最后一次更新的日期;而实体标签则是表示某个特定资源版本的标识符。最后更新日期和实体标签会被分别填充在
「Last-Modified」 和 「ETag」 响应信息首部返回给客户端。
HTTP 1.1 还存在「启发式过期」,当服务端没有给出明确的过期时间时,客户端可以决定大约需要将缓存数据保存多久。这时客户端就要根据服务器端的更新频率、
具体状况等信息,自行决定缓存的过期时间。
不希望实施缓存的情况,可以使用「Cache-Control」首部实现,或者在「Expires」使用过去的日期或不正确的日期也能到达到同样的效果。
媒体类型的指定
HTTP 协议中必须指定媒体类型来描述请求信息和响应信息里所承载的数据形式。媒体类型简而言之就是数据格式。
- 使用 Content-Type 指定请求或响应的媒体类型
- 使用 Accept 指定请求或响应的媒体类型
- 使用 x- 的媒体类型
- 使用自定义的媒体类型
- 无前缀
- vnd. 前缀
- prs. 前缀
- x. 前缀
同源策略和跨域资源共享
通过 XHTTPRequest 对不同的域进行访问将无法获取响应数据,这一原则成为同源策略(Same Origin Policy)。同源策源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它只允许从相同的源来读取数据,并通过 URI 里的 schema(http,https),主机(api.example.com),端口号的组合来判断是否同源。
上述 URI 皆不同源。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跨域资源访问可以解决同源策略带来的问题。实施 CORS 时,客户端需要使用 Origin 请求首部。然后服务端会检查其中的源
是否能够允许被访问。并使用 Allow-Origin 响应首部来返回允许访问的源。
CORS 在特定场景下会先行查询请求是否能被接收。使用 OPTION 方法发送请求。然后服务端会响应这样的请求,并返回三个首部
定义私有的 HTTP 首部
如果将 HTTP 首部作为存放元信息的场所,当需要发送无法找到合适首部的元数据时,可以自定义私有的 HTTP 首部,如下所示:
开发牢固的 Web API
Web API 安全问题:
- 非法获取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的信息
- 数据分组嗅探(PacketSniffing)
- 会话劫持(SessionJacking)
- 利用服务器端的安全漏洞非法获取和篡改信息
- 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Attack, MITM 攻击)
- 篡改参数
- 请求再次发送
- 预设通过浏览器访问的 API 中的问题
- XSS(Cross Site Scripting 跨站脚本攻击)
- CSRF(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 跨站请求伪造)
- JSON 劫持
与安全相关的 HTTP 首部
- X-Content-Type-Options
- X-XSS-Protection
- X-Frame-Options
- Content-Security-Policy
-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 Public-Key-Pins
- Set-Cookie
应对大规模访问的对策
- 限制每个用户的访问
- 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识别用户
- 如何确定限速的数值
- 以什么单位来设置限速的数值
- 在什么时候重置限速的数值
- 应对超出上限值的情况
- 向用户告知限速的信息
- X-RateLimit-Limit: 单位时间的访问上限
- X-RateLimit-Reset: 访问次数重置的时间
- X-RateLimit-Remaining: 剩余的访问次数